安陵故城在今鄢陵縣城西北9千米處。春秋時為鄭鄢邑,因古時鄢、安同音,故戰(zhàn)國時又稱安陵邑。“安陵”之名由此而來。 [詳細(xì)] |
三國時期曹操于許下屯田,曾在此屯兵牧馬,因北有蔡河阻攔,為牧區(qū)天然屏障,故名馬欄。 [詳細(xì)] |
古時村南運河上有橋,原名北橋頭,后因該橋用純柏木建成,改名柏梁橋。村以橋名,簡稱柏梁。 [詳細(xì)] |
原名東名醫(yī)。明初,陳姓始祖陳俊由河北內(nèi)黃縣遷此,第二子擅長畫像出名,又因該村位于鄢陵至許昌大道旁設(shè)有宿店,更名陳畫店,演為今名。 [詳細(xì)] |
東漢末年,曹操在許下屯田時在此筑有望田臺,后人建村,村以臺名,稱望田。 [詳細(xì)] |
明末馬姓由山西洪洞縣遷坡田村,由坡田又移于此,因居小馬莊(今無)之東,住戶又多,故稱大馬。 [詳細(xì)] |
傳陶侃曾孫陶潛,曾棄官隱居于此,與百姓和睦相處十余年,又率眾筑城,后人感念其德,名陶城。 [詳細(xì)] |
傳村北原有絡(luò)河,曾有張姓夫婦于此擺渡,死后人們遵囑用其余資建橋一座,名張橋,村內(nèi)因橋名。1958年在村西建新張橋,此處更名老張橋。 [詳細(xì)] |
據(jù)《鄢陵縣志》(1936年版):“彭祖亭,在鄢陵縣北東保彭祖崗上”。傳遠(yuǎn)古時,彭祖來看黃河八百年澄清,返途經(jīng)此住店,故名彭祖店,演稱彭店。 [詳細(xì)] |
古時此處為古剎大會的一條大街,居民多以織羅底為業(yè),稱織羅,演為只樂。 [詳細(xì)] |
古時村北有洛河,此處為停泊船只的地方,因位于大河南岸,故名南塢村。 [詳細(xì)] |
原名王集。明正德年間貢生馬時明遷此定居,境內(nèi)騾馬成群,廄棚相連,遂稱馬坊集。 [詳細(xì)] |
鄭武公元年(前770)鄭武公滅鄢國,廢鄢國為鄢邑,后更名鄢陵;因城筑在一南北向土陵上,故名。 [詳細(x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