冢斜村地處紹興縣稽東鎮(zhèn)車頭,離市區(qū)三十余公里,北靠大龍山,南臨舜江。
冢斜古村,保存著相當數(shù)量的富有紹興山村特色風格的民居、公祠、祠堂、驛站、古井、街巷,文化底蘊很深,是江南山區(qū)古村落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文化價值和展示潛力。
永興公祠,始建于唐朝貞元9年(公元793年),為紀念唐太宗稱為“五絕”的大書法家、大詩人虞世南而造。永興公祠座落在冢斜大龍山南麓,建筑面積為1045平方米。祠內(nèi)為二進,正殿為永興大王塑像,后殿有如來大佛等塑像,前殿、后殿有廂房28間。
余氏宗祠,又稱明德堂,始建于清乾隆庚辰年(1760),距今已有250多年歷史。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宗祠門前立有兩塊刻有文魁和恩科的旗桿石板,祠堂內(nèi)分為兩進,其中前進沿廊口設有三米高的木柵欄,其樓上與兩側(cè)廂互為貫通;后進為7米多高的正廳。
冢斜古戲臺,位于余氏宗祠內(nèi),建于清乾隆年間。呈正方形,有30多平方米,戲臺頂部為卷棚式藻井,井中心為圓形八卦結(jié)頂,中置燈鉤,藻井四岔角飾有“云鶴含瑞草”淺雕,外周方角置圓壽瓜柱。戲臺有八字屏風,后場左右兩柱楹聯(lián):“霓舞翩躚月倍明”,“歌聲繚繞云還駐”,橫批“廣寒余韻”。
八老爺臺門,原稱下新屋臺門,位于古村東側(cè),占地2619平方米,建于清乾隆35年(1770年),為國學生、誥贈資政大夫、晉贈榮祿大夫,二品官幼常公和其嫂為主建造。該臺門前后三進,內(nèi)設大院,臺門口兩側(cè)立有兩塊恩科旗桿石板,東西邊均有側(cè)廂。
冢斜村民在長期的勞動和生活中,創(chuàng)造了風格獨特、豐富多彩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如制茶工藝、釀甜白酒工藝、制霉豆腐工藝等;還保留了傳統(tǒng)文化如祭禹、祭祖、冢斜廟會等。走進冢斜村,人們可以感受濃濃的宗族文化、古建筑文化和紹興山區(qū)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