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蕩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分東西洞、順溪、疇溪、石城、東嶼五大景區(qū),因山頂有蕩,秋雁棲之而得名,境內(nèi)峰巒蟠迥,溪壑交錯,巖洞密布,怒瀑飛奔,“儒、釋、道”三教薈萃,文物勝跡眾多,民俗風情獨特。
景區(qū)山岳由浙閩邊界的洞宮山山脈延伸而來,多在海拔500米以上,迂折蟠回,北部以明王峰為主峰,海拔1077米。九溪匯流,中貫溪灘,山水相映。分東西洞、順溪、東嶼、疇溪和石城5個景區(qū),有67峰、24洞、13潭、8瀑、9石之勝。陳志歲《載敬堂集·〈南雁蕩山古今詩抄〉編后記》:“南雁蕩山景區(qū)擅峰、巖、洞、瀑、溪、塹之勝,附以地毛,副之匠筑,噍類活動其間,自然狀貌獨具,人文形跡殊呈。初本瀕海,南湖、水頭、鶴溪為其宏隈,日漸年往(原字左旁有0水),水縮陸脹,云巒漸深。此其大較。其地居民具浙閩風情,漢畬混處!睔夂蛞巳,年平均氣溫17.9C。
歷史沿革
南雁開發(fā)始于唐代中期,盛于五代、兩宋。唐宗室李皋任溫州長史時,曾作《游南雁蕩山》詩。《方勝覽》載:五代時高僧愿齊“聞平陽明王峰頂有雁蕩,天晴則鐘梵相聞”,遂“杖錫尋訪,結茅其間”。吳越王錢氏“因建普照道場,盡以平陽一鄉(xiāng)之賦贍之!北彼螘r建會文閣,后稱會文書院,南宋理學家朱熹曾來此講學,一時人文薈萃!遁d敬堂集》載文:“南雁蕩山‘經(jīng)典景區(qū)’東西硐入山路口有‘水門’——碧溪渡,綠水沄沄,蒼山四合,歷史上留下很多美麗動人的有關自然人文的故事!痹娙岁愔練q《偕周云帆-丹等返渡碧溪》云:“出山古道踏新晴,津岸共聽回雁聲。穩(wěn)坐竹排梭樣過,晚霞燒燒半溪明!保ㄔⅲ褐茉品珪r為平陽縣文明辦副主任,-丹時為南雁鎮(zhèn)副鎮(zhèn)長。燒燒〔音紹紹〕,霞彩彌鋪泛亮貌。)據(jù)史料記載,南雁蕩山人文景觀僅就古建筑而言,就有13古剎、18庵、12院、3亭8堂、2洞2樓、1廟1壇。儒、釋、逍三教遺址四布,歷代摩崖石刻碑記林立。而聞名的順溪古居,畬鄉(xiāng)的獨特民俗,則更富地方特色。 南雁蕩山
人云“北雁好峰,南雁好洞”,所謂好洞,僅以東西洞景區(qū)而言。其實從全景區(qū)總體分析,南雁溪流縱橫,灘潭四布是構成山明水秀的根本原因。故就自然景觀而言,溪灘、幽洞、奇峰、石塹、銀瀑、景巖可稱為“南雁六勝”,就人文景觀而言,這里的儒教、佛教、道教匯集在東西洞一個景區(qū)里,可你“三教薈萃”。因此,“三教九溪”是南雁蕩山風景名勝特色的主要概括。 南雁蕩山
南雁蕩山“景區(qū)題詠始于唐,興于宋,盛于明清,民國及共和國(當代)時有所作。”(陳志歲《〈南雁蕩山古今詩抄〉編后記》)南雁蕩山文獻收集,有《南雁蕩山詩選》、《南雁蕩山覽勝》、《南雁蕩山順溪詩詞選》等,由出版社出版的詩集首見于《南雁蕩山古今詩抄》(詩聯(lián)文化出版社,200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