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塔山建筑群位于蘭州市城關(guān)區(qū)白塔山公園內(nèi)。保存有白塔寺、三星殿、法雨寺、三官殿、鳳林香裊牌坊、云月寺6處明、清建筑和1558年遷建、新建的一臺“九曲安瀾”敞廳(包括與敞廳相連的一、二臺的亭、廊)、二臺牌坊、三臺大廳,以及凸起于峰巒之上的百花亭、迎旭閣、喜雨亭、駐春亭、五角亭、六角亭、東風亭、金山大殿十組建筑等,建筑面積約3021.26平方米,占地面積約7826.19平方米。
白塔山因山頂明代白塔得名。建筑群始建于元代,明正統(tǒng)十三年(1448年)重建。之后,明景泰及清、民國四百余年間,依山就勢,建起三星殿、慈恩寺等十余組建筑(其中金山寺等已不存);1958年,市政府將蘭州舊城改造中拆除的部分特色建筑遷至白塔山一、二、三臺等處,并籌資對白塔山古建筑進行了整體維修,奠定了白塔山建筑群錯落有致的布局和規(guī)模。 白塔山古建筑群(包括1958年遷建、新建建筑)匯集了隴上大部分古建筑的種類和特色。其中一、二、三臺廳、廊、坊、亭或凝重中藏清秀,或敞亮中隱曲幽;建于峰巒之上的白塔寺(慈恩寺)白塔、望河樓,法雨寺懸樓、三官殿、鳳林香裊牌坊等參差巍峨,峻峭別致,結(jié)構(gòu)巧妙,精美靈秀,亟具地方特色,具有較高的歷史、藝術(shù)和科研價值。其中白塔山白塔已于1963年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三星殿等六處建筑于1984年公布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