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大院位于陜西省三原縣西北方向5公里處的魯橋鎮(zhèn)孟店村,系周占奎的私宅。周占奎,字梅村!懊系瓯ぞ薷,屢出資紓國難,捐封江西補用”,“誥授奉直大夫晉封朝議大夫刑部河南清吏司員外郎兼貴州奉天司事律例館協(xié)修總辦秩審”,“供職刑曹”。周占奎父周志道,清誥封奉政大夫。周梅村自小繼承和經(jīng)營祖先之業(yè),家有豐厚積蓄。清乾嘉年間,江西窯業(yè)最盛,周梅村在那里開辦窯業(yè),燒制瓷器。周梅村樂善好施,“道見貧困,不求即助”,“輸萬金造清河石橋”。周梅村因商而富,因富而官。周家鼎盛時期經(jīng)濟實力及在外省的商號無法可考,僅據(jù)咸豐七年(1857)分家清單記載,周家在三原、涇陽有當鋪、作坊、商號三十多個,有銀三十六萬兩,田地四百八十畝,可見周家家道之殷實。
1992年,孟店周家大院被陜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在正以其獨特的魅力接待四海賓朋、八方來客。且國內(nèi)及港臺多家影視單位慕名前來此院先后拍攝了《活著》、《血濺津門》、《殺手情》、《彭大將軍》、《滿江紅》等影視劇。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為了保護開發(fā)清代“周家大院”,省、市、縣文物單位共投資30萬元實施修繕,去年,完成“二進”、“三進”彩繪工程。修繕后的“周家大院”舊貌換新顏,吸引省內(nèi)外眾多游客前來參觀。正逢李文德和王芳聞著的紀實小說《安吳商婦》出版發(fā)行,小說講述慈禧義女、一品夫人安吳寡婦周瑩的傳奇故事。業(yè)內(nèi)人士預測,正在積極籌備的電視連續(xù)劇《安吳商婦》一旦上演,三原的“周家大院”和山西的“喬家大院”一樣火暴。
清嘉慶元年(1796),周梅村依靠雄厚經(jīng)濟實力,動工修建豪宅大院。時大興土木,花費人力物力財力甚巨。所有建筑石料,全部從富平等地運回,同時在孟店村周圍開設(shè)木工作坊、石雕廠、磚瓦窯等,雇用工匠數(shù)百人,日夜不停地進行修建。周梅村作為一家之長,親自督陣指揮。嘉慶二十五年(1820),歷時二十五年,規(guī)模宏大的十七院建筑,宣告竣工。為了顯示富貴,周家請來戲班,唱戲三日以示慶賀,孟店村熱鬧非常,如逢盛會。同治十一年(1872)回民起義燒毀十六院,現(xiàn)存僅此一院。該院坐南朝北,東西寬13.8米,進深70米。建筑布局左右對稱,由前至后依次分布著樓、廊、廂房、抱亭、大廳等建筑。整座建筑,雄渾莊重,精雕細刻,結(jié)構(gòu)嚴謹,構(gòu)筑精美,把南秀北雄的建筑風格巧妙地結(jié)合在一起,水0融,相得益彰,凝集著濃郁的民族藝術(shù)風格。由于主人官商合一的特殊身份和文人氣質(zhì),并將這種內(nèi)涵注入了所營造的私宅之中,其琳瑯滿目的牌匾楹聯(lián),豐富多彩的磚、木、石雕,內(nèi)容豐富,處處流露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大院最前端是前樓,為兩層式建筑,面闊五間。二層前檐全部施格扇門窗,一層中間為院落大門,一對石獅雄居兩側(cè)。進入大門迎面為一大型屏風門,在屏風的正上方懸掛有“克襄內(nèi)政”的巨幅匾額,此匾為周梅村岳父胡振歐在周立胡氏為正房夫人時所贈。繞屏風門入內(nèi),院內(nèi)東西兩側(cè)墻上浮雕滿壁,“大禹牧!、“唐堯放象”、“單鴿采蓮”、“雙雀舞菊”等磚刻浮雕造型生動,惟妙惟肖。在東西看墻之間為整座院落的二門,二門采用十柱抱亭的形式建造,分為中門和兩側(cè)門。跨進二門,抬頭便可看到高懸在抱亭內(nèi)側(cè)的“秋官第”楷書豎匾,說明房主人的身份為刑部官員。二門的建造頗具匠心,額枋望板上雕刻著“平安富貴”、“連升三級”、“期盼佳音”、“事事如意”等浮雕圖案,刻工細膩,寓意吉祥。
二門內(nèi)東西兩側(cè)為廂房,迎面為前廳。廂房采用硬山式單坡屋頂,前檐裝修格扇門窗,柱間均施掛落,在格扇門裙板上雕刻著“長安八景”、“八蠻進寶”、“孟浩然踏雪尋梅”等風景典故圖案。在廂房的南山墻及廂房與前廳的連墻上,由上至下浮雕密布,“富貴吉祥”、“英雄封侯”、“步步高升”、“喜鵲鬧梅”等圖案造型生動,美輪美奐。廂房南側(cè)為面闊五間的大廳,前后檐均施格扇門,裙板上雕刻著“郭子儀拜壽”、“岳母刺字”等典故圖案。進入前廳,正中的屏風上方懸掛著“共詠蓬萊”巨幅橫匾,邊框以描金浮雕裝飾,華貴異常,此匾是周梅村五十壽慶時,誥授朝儀大夫掌河南道監(jiān)察御使嵇查吏部詹事府五成步軍統(tǒng)領(lǐng)事務(wù)前刑部河南司郎中和豐所送。兩側(cè)掛有楹聯(lián)一副:燕翼貽謀堂上箕裘綿福蔭;鳳毛濟美階前蘭桂發(fā)奇英。
大廳之后為退廳,高大博敞面闊五楹。前為敞檐,后檐裝施格扇門。退廳中央懸掛著“謙受堂”楷書堂匾,其意取自“滿招損,謙受益”。這里是房主人日常會見來賓,接待同僚之處。穿過退廳,是整座院落的最后一進,分為東西兩廂房和后樓。后樓建造在青石高臺之上,位于院落的最后端,也是整座建筑群最高的建筑,面闊五間,上下兩層,一層門前為廊,兩側(cè)稍間劈為過廊,通至后院,房屋為三間;二層為五間,前后檐均施格扇窗。主人命其廳樓為“懷古月軒”,前檐下掛著房主人周梅村自題的“懷古月軒”橫匾,文曰:“軒,何為以懷古月也,考太白把酒問月詩云,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愿當歌對酒時,月光常照金樽里,夫古今共此一月,而月分古今,自太白發(fā)之,月似因人為古今者,則余之對今月,不猶是曾照古人之月乎?余之把酒對月,既不及見古人,而對古人所對之月,不依然如見今月所照之古人乎?茲余新構(gòu)小樓數(shù)間,雖非近水樓臺,然登臨之,既切信其能先得月焉,于是樓遲偃仰,或居牙床,或憑玉欄,喜園月之入牖,賞新月之穿簾,時與子女輩宴宴其中,敲詩檢韻,訓女課工,冉冉進等,陶工解頤,所序者天倫之樂事,所興者我躬康強,不使金樽空對月,何古今人之樂不相及也,原綴數(shù)語,以名其軒,巖道光十五年,巧月望后三日,梅村主人題。”可見這里是主人居住、家人晏聚、教育子女的地方。
主樓之后是繡樓、書房、后花園,現(xiàn)已不復存在。也就是在這座大院里,由于環(huán)境的熏陶,耳濡目染,培養(yǎng)了一個封建社會精明能干的巾幗才女——周梅村的曾孫女,因嫁給了涇陽縣安吳村吳家,故稱吳周氏。吳周氏生于同治七年(1868),卒于光緒三十四年(1908)。她天資聰敏、性情溫和。自幼受慈親嚴師教誨,飽讀詩書。光緒十年(1884)十七歲時和涇陽縣安吳堡鹽商吳尉文的獨子吳聘結(jié)婚。吳聘字介候,十六歲時染疾不愈,結(jié)婚時已經(jīng)奄奄一息。當時民間有個迷信陋俗,以結(jié)婚“沖喜”,以此為病人消災(zāi)免禍,誰料婚后幾天吳聘死去,吳周氏從此獨守空房,人們稱其“安吳寡婦”。吳聘死后,吳家又無男丁承嗣,吳周氏就成了唯一的繼承人,吳周氏即接管家政。吳聘的父親在吳聘八歲時死去,家道衰落,吳周氏力挽危局。吳家家道興旺以至極盛真正是在吳周氏掌管家政后。她“知人善任”,駕馭有方,緊緊團結(jié)和依靠著幾十個謀士、能人,其中尤以揚州總管羅天增和楊茂亭、王子緒、王劭農(nóng)等人,深得吳周氏信賴,每遇大事,必共謀之。據(jù)吳周氏墓志記載:她十八歲即管家政,效法歷史上女皇“垂簾聽政”,成就事業(yè)。年終吳周氏將吳家在外地商號的掌柜召集回來,由總管家代替她設(shè)宴款待,以示東家對下屬的關(guān)懷。然后在大廳室外懸掛一道竹簾,聽取各地掌柜匯報,之后分別提出下年度的安排意見。當時參加宴會者姑妄聽之,不以為然,認為一個十幾歲的寡婦懂得什么?誰知第二年年底,結(jié)算之后,凡按吳周氏主意辦的商號都賺了錢;相反,沒有按吳周氏意見辦的,都賠了本。由此,她在眾掌柜中樹立了絕對威信,大家無不佩服她在經(jīng)營方面的才智。吳周氏掌管家政后,極盡經(jīng)營理財之才能,使吳家原有商號個個重新興旺起來,除繼續(xù)經(jīng)營好江蘇、江西、安徽等省淮鹽外,又先后在湖北、上海、四川、重慶、甘肅及陜西各地設(shè)立商號,各大商埠、碼頭都有吳家的生意,當時民間流傳一句話“吳家伙計走州過縣,不吃別家的飯,不住別家的店”。1900年,八國聯(lián)軍侵入北京,慈禧太后倉皇逃到西安避難,吳周氏“助紓國難”,向慈禧太后貢銀十萬兩,慈禧太后嘉許其舉,誥封二品夫人(吳周氏死后被誥贈一品夫人),賜御筆親書“護國夫人”的金字牌匾,并收為干女。周家大院為出了個“安吳寡婦”而驕傲自豪,“安吳寡婦”也為“娘家”增添了不少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