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北廊橋位于福建省東北部的屏南縣、壽寧縣、柘榮縣、古田縣和武夷山市等地。
千乘橋位于屏南縣棠口鄉(xiāng)棠口村,始建于南宋末,明末被水沖毀,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重建,嘉慶十四年(1809)又被洪水沖毀,嘉慶二十五年(1820)再次重建。橋為木拱構架,南北走向,長60.7米,寬4.9米,一墩、二孔,船形墩,單孔跨度27米。橋上建雙坡頂、四柱九檁穿斗構架的廊屋,計22間。橋正中設神龕,祀五顯大帝。橋屋兩邊設木條凳、外側置遮擋風雨板。北端有39級石階,南端有15級石階及清道光二年(1822)千乘橋志碑四通。
屏南縣古峰鎮(zhèn)西南部長橋村、新村連接處的萬安橋原名“龍江公濟橋”,俗稱“虹橋”,初建于宋,為石砌五墩六孔折線木拱橋,明萬歷十六年(1588年)毀。清乾隆七年(1742年)重建,橋名萬安橋,取萬民平安之意。又名長橋。1952年山洪沖毀,同年修復。長寬高各97.4、4.8、9.7米。舟形橋墩,橋面以木板構成圖案,橋廊綴37間、38隔扇、列152柱。廊兩側木構欄桿并設坐椅板凳,上方以穿斗式梁架飛檐走梭,頂蓋青瓦,橋頭有“萬安橋”匾額。武夷山市區(qū)崇城南的余慶橋俗稱南門花橋。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鄉(xiāng)紳朱某為母祝壽后建此橋。橋長79.2米,寬6.7米,高8.6米。二臺二墩三孔,雙曲木石拱橋。橋上的橋屋為青瓦頂,有木柱100多根,兩側有1.3米高欄桿。中央橋亭別具風格,1931年方志敏率紅十軍入閩曾在此橋殲敵一個團,F(xiàn)橋屋橫梁尚存紅軍標語。
2006年閩東北廊橋作為清代的古建筑,被國務院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