濮公山為大別山最北端的余脈,距息縣城南4公里,淮河南岸;春釉谶@里趨山勢而三曲三折,呈反“U”字型。山映長淮,每有光耀,亦名浮光山。如自開封南下延循800里黃淮平原始見此山,故北宋大文學家蘇東坡經(jīng)過此山時,感其突兀殊奇,與周邊環(huán)境迥異,揮毫寫下了“東南第一峰”的墨寶傳于后世。濮公山盛產(chǎn)珉玉,歷史記載,用此玉做成棋子曾上貢朝廷而名傳天下。
濮公山自東向西,東接黑山至主峰延西下有一馮洼村,折而往南接草帽山,呈不規(guī)則之弧形,斷斷續(xù)續(xù),起起伏伏綿延約20華里。隔淮水與北岸青龍山相望,三山相峙成犄角之勢,漸成虎踞龍盤霸悍之氣。泱泱息壤之厚土,光華耀日;莽莽濮山之重巒,云靄擎天。古人贊曰:息國乃人才薈萃之地,鐘靈育華夏之奇秀;濮山亦修真養(yǎng)性之所,物華聚人間之瑰寶。
昔日濮山,古樹高藤,松翼排空。遠望莽莽蒼蒼,霧生紫嵐;近聽鳥語蟲啾,溪水潺潺。進得山來,小徑綠苔,三澗六谷,攀山有崖,瀑懸銀河,飛珠濺玉。野狐狼蟲出沒,果貍樹獾攀藤;幽蘭谷底生香,銀杏挺然干霄。臨溪聽泉,似龍吟于天外;近谷迎風,疑虎嘯于松蔭。此時你一定會感悟到,山何為大,水何為深?一方巨石不語,卻有沉郁蒼古之美。峨眉之秀,華山之險,黃山之奇,盡皆眼前。溝壑溪流,迂回曲析,雖無大河之洶涌,卻湯湯淌淌,日喧夜囂,水生煙,煙含山,春來潤萬物,飛上林梢作夏雨,飄向秋葉又成紅,這一切又讓濮山有了生命的靈動。九泉九溪九條龍,三瀑三潭三牙月。當你徑行濮山之巔,得夾道時松,承盛樹結(jié)蔭。遠眺長淮,山光水色盡收眼底,此樂何極也!一聲“篤篤”的木魚聲從斑駁的黃墻和著那在翹起廟檐下的風鈴聲傳出來的時候,你會突然想起,噢,三月三的廟會又到了。
濮公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為當時七州八十余縣的豫皖老百姓的朝山圣地。每年農(nóng)歷三月三人們借踏青之時,九九重陽節(jié)登高之日,男女老少紛紛登山游覽。近一次“牛衣古柳賣黃瓜”的鄉(xiāng)情,聽一聲“蕭蕭暮雨子規(guī)啼”的鳥鳴,浸一身“松間沙路凈無泥”的清新。登斯頂也,觀朝陽云海,睹濮山夕照,野炊篝火,漁舟唱晚,此情何怡哉!
千百年來,濮公山廟會以農(nóng)歷三月三最具規(guī)模。中國三月三傳統(tǒng)廟會,是為了慶祝以道家尊崇的王母娘娘誕辰而舉行的大型民間活動。這一天,天上的玉皇大帝、王母娘娘舉辦盛大的蟠桃會,宴請各路神仙。人間各地道教圣地的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也要舉行慶祝活動,以示人天同樂,人神共享。明以前,濮山以紀念濮公道人逝世祭日為廟會,也是農(nóng)歷三月三。明朝時,神道盛行,始改濮公紀念日為三月三廟會,改濮公廟為道家尊崇的真武祖師廟。逢會之日,周口、陳州、潁州、汝州、蔡州、光州、濮州等方圓千八百里的朝山者涌向濮公山。據(jù)史料記載,日最多達十余萬人次。不管是信仰佛教的、道教的、儒教的,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勢如潮涌,齊集息州古城。直到今天逢會的時候,仍然是大路小路,比肩接踵,如鋪如織,人們沿著數(shù)條蜿蜒崎嶇的山徑小路開始緩慢地移動,大路邊,小路旁有小販叫賣瓜果飲料之類,也有兜售香蠟紙炮的。各種玉器古玩,-的佩帶品及小兒的長命鎖、大人的平安綬帶,可謂五彩繽紛,一派喜慶熱鬧的圖景。有一首打油詩寫道:濮公山上一座廟,小廟雖小比山高,一捧神泉去百病,濮公千年惠今朝。
濮公山,系大別山的余脈,面積4平方公里,最高海撥149.3米,地處河南省息縣城南4公里處的淮河南岸,淮水環(huán)抱,云蒸霞蔚,青山倒映,浮光耀金,亦名浮光山,浮弋山。相傳唐朝時,有一名叫濮濮的道人隱居此山,采藥煉丹,懸壺濟世,其德行為萬民所景仰,后人為了紀念他,遂將此山改名為濮公山。公元1080年農(nóng)歷正月,北宋著名文學家蘇東坡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任團練副使,途徑河南息縣,曾游覽于此!逗幽贤ㄖ尽份d:“蘇東坡所謂東南第一峰也!泵鞔⒈u為“東南第一峰”。千百年來,農(nóng)歷三月三濮公山廟會頗具規(guī)模,方圓數(shù)百里的人們都趕來許愿還愿,屆時山上山下川流不息,熙熙攘攘。明人夏賚有詩贊云:“濮山回折枕淮流,疊疊晴巒翠色浮,疑是芙蓉初削去,淋漓元氣未曾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