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原為城北白云、山宮數(shù)溪匯合處,南流注入靈江。宋端拱二年(989年)朝遷下派造船任務(wù),郡守張蔚于此建船場,駐水軍。宋熙寧四年(1071年),郡守錢暄開鑿為湖,后經(jīng)歷代拓建,至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同治十年(1871年)知府鮑復(fù)泰、劉王敖兩次大浚修,初具今日之規(guī)模。
東湖呈長方形,南北長約500米,東西寬150米,湖中筑長堤兩條,東西向的橫堤將全湖一分為二,南曰前湖,北曰后湖,橫堤東西兩端各有一石拱橋跨湖岸,堤壩中段筑一小洲,曰“浣月”,“浣月洲”居全湖中心,洲中遍植樟、柏、梧、桂,高蔭橫云,自成綠島;而南北走向的縱堤則將后湖又一分為東、西后湖,縱堤中段亦有一洲曰“樵云”。
浣月洲南三四十米又有一湖中洲,有九曲扶欄石橋與浣月洲相連。洲上環(huán)栽綠樹紅花,中有大亭巍峨,此亭初曰“凝碧亭”,后名“湖心亭”。湖心亭亭閣三層,飛檐八出,翹角滴翠,梁壁輝煌,氣勢宏偉,構(gòu)造精心。登亭觀東湖,真可謂“平波數(shù)頃萬峰前,一片丹青畫不全。幽榭小橋橫翠水,茂林修竹鎖輕煙!贝送槿䲠垊僦烟,誠如“湖心亭”楹聯(lián)所贊:“劃開移仙島,畫就湖山入寺樓。”
九曲湖橋東側(cè),有“半勾亭”,為宋郡守錢暄始建,至清同治時(shí)知府劉王敖移建在此,“半勾亭”取唐白居易《春題湖!拔茨軖伒煤贾萑,一半勾留是此湖”之詩意。此亭單層六角,以六石柱擎撐水上,構(gòu)成亭下水閣,亭上云臺,嵌空剔透,玲瓏多姿。先人云“湖中蓬蓮,萬幅如錦。紅綠成章,蔭影相映。”即指此亭。
湖心亭與半勾亭,相鄰而異趣,大亭有登高眺遠(yuǎn)之勝,小亭有就近探微之妙。初陽東升之晨,月輪高懸之夕,置身于大、小亭之間的長橋上,殊多情味,昔人題聯(lián)曰“閑云何事出青岫,山水無心橫素波!
湖亭東側(cè),有“小瀛洲”。洲上曾建上蔡書院,宋理學(xué)家朱熹手書“小瀛洲”三字,鐫石作書院大門懸額。1995年1月,臨海歷史文化名城管理委員在“小瀛洲”建了一座石刻碑林,碑林內(nèi)集中了文物部門所征集保管的歷代石刻碑林百幅。其中有明代抗倭的權(quán)威實(shí)物史料“譚綸畫像碑”和“戚繼光表功碑”。碑記分別記載了民族英雄戚繼光及其上司譚綸“心在國家而身先士卒,勇不畏難而善謀殲敵!痹跂|南沿海筑起一道海防長城,“有大功于東南”的抗倭事跡。
東湖之勝,首推亭榭,東湖之游,樂在泛舟。清代著名文人俞樾在其《春在堂隨筆》中寫道:“杭州有西湖,臺州有東湖。東湖之勝,小西湖也!庇终f:“好山好水,出東郭不半里而至,宜睛宜雨,比西湖第一樓何如。”
古城街道:古城街道成立于2001年,地處臨海城市中心區(qū),歷史上一直為臺州行政駐地,融千年古城深厚底蘊(yùn)、江南名城秀麗山水和現(xiàn)代城市繁榮昌盛于一體,是國家級生態(tài)鄉(xiāng)鎮(zhèn)、省教育強(qiáng)街道、省體育強(qiáng)街道。轄區(qū)面積81平方公里,行政村17個、社區(qū)14個,戶籍人口12.4萬。高水平推進(jìn)城市核心區(qū)建設(shè),城中村改造全面推進(jìn),江下渚新區(qū)初具雛形,啟動伏龍大橋建設(shè),濱江新城建設(shè)逐步展開。轄區(qū)臺…… 古城街道詳細(xì)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