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佛寺——龍泉寺
苗家坪鎮(zhèn)石窯畔村的龍泉寺,是子洲境內(nèi)保存較好的一處石窟佛寺。
出縣城到苗家坪,沿苗駝油路至鹽淋圪堵,向南再行4公里,即到達(dá)石窯畔村。龍泉寺就坐落在村中寺院家山的懸崖峭壁上。站在龍泉寺對面山坡上看,龍泉寺由兩部分組成,石窟部分位于石崖正中,上下石壁峭拔,十分險要?叻坎糠謩t在石崖左旁,地勢平緩。龍泉寺原有石窟11個,供奉玉皇大帝、三大古佛、真武祖師、三教圣人、眼光菩薩、閻君、黑虎靈官等諸神。其中二郎神、馬王、蟲神三石窟“文革”前后已被群眾打石修窯毀掉。所存八窟在石崖上幾近呈一字型排列。石窟下有一水井,四面石壁,石縫間泉水涌出,注入井內(nèi),淙淙有聲。井底毛細(xì)樹根如絲如線,飄然而動。井欄上方條石上鐫有“龍泉”二字。鄉(xiāng)民說,這泉水是從龍口里流出來的,喝了龍泉水,百病不生。據(jù)說,來此趕廟會的人,大都要從此“神井”中請一些“龍涎”回去,以求祛病延年。龍泉寺即由此而得名。
從龍泉寺揪著柴草攀援而上,不僅百米即達(dá)石窟所在。一條石砌小道或上或下、或平或陡,或?qū)捇蛘,?個石窟串連起來。保存較為完好的7個皆為方型平頂,頂部鏨跡分明?唔斣寰嘁躁庩柊素、花鳥走獸為飾。神臺神座多為就石鑿成,其上圖案古樸,彩繪清晰,兩側(cè)壁畫造型生動,色彩明麗,保留了明清風(fēng)格。保存最完好的是玉皇大帝石窟,窟內(nèi)正中神座上雕有一尊玉皇大帝坐像,除頭部外,整個身軀均為純石打造,且和背靠、神臺、神座連為一體。坐像高1.1米,坐姿端莊,儀容清秀,寬衣博帶,線條流暢。背后石靠中上部邊角各有獸頭1個,正中上端雕有盤龍一條,中下部及兩邊飾以名花靈木?唔斣寰詢蓚正方形套成八角圖案,中間為陰陽八卦,四周雕有鹿、鶴、玉免、鳳凰等;神臺前壁正中雕有二龍戲珠圖,二龍盤曲有致,其間以魚、鳥點綴,上部兩邊刻有“壽”、“!倍,中間朱雀殿翅飛翔,下部兩邊雕作翻卷桌腿狀,表神臺即供桌之意象。石窟兩壁畫有14個人物,每壁前5個皆頭戴平冠,手握笏板,后兩個頭巾紗帽,其中1個戴金盔,披鎧甲。人物均儀容豐腴,衣帶飄飄,貌極謙恭。其畫技之高超確實少見。最壯觀的石窟當(dāng)為真武祖師殿。其石窟高4米,深8米,闊7米。神臺正中趙武祖師像褐面金身,兩目炯炯,貌極威嚴(yán)。背靠作梅干屈曲狀,色呈紫褐,間或有梅花點染其間。頭頂藻井不穹窿形,圖案內(nèi)外三圈,由八卦、人物、奇花異草、靈獸等構(gòu)成。臺左所侍周公雙手揮旗,臺右所侍桃花小組雙手胞于腰前,發(fā)髯擰成兩綹,向上卷起成環(huán)狀。臺下正前兩邊有站殿二將軍,手握蛇矛、-、盔甲鮮明,威武無比。兩側(cè)塑有十殿元帥,個個身高腰闊,手握各式兵械,或猙獰,或威猛,讓人不可逼視。據(jù)說過去此窟暗設(shè)機關(guān),人進窟內(nèi)觸動機關(guān),神像眼珠轉(zhuǎn)動,兵械搖響,驚心動魄。石窟正中有兩根就石鏨成周長兩米多的方形石柱,直抵窟頂。石柱上各塑有青、黃盤龍一條,龍目暴突,龍口大張,尖爪利牙,十分駭人。兩壁繪有42幅真武祖師行善身圖,繪圖精工,人物栩栩如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繪畫水平。
窟外兩側(cè)現(xiàn)存就石鑿成的兩塊碑刻,左為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八月二十日重修龍泉寺碑記,右不明萬歷乙巳秋立的重修龍泉洞碑記。碑文上部文字清晰,下部字跡已剝蝕漫滅,從殘留文字可以看出,龍泉寺建寺年代可追溯到唐肅宗至德年間,至明代已初具規(guī)模,長年有僧人住持。據(jù)群眾講,寺院家山上至今仍有“和尚墳”地名。
石窟佛寺——龍泉寺,雖經(jīng)自然毀壞和人為破壞而殘缺不全,但仍不失為子洲一大景觀也!
石窯畔村:石窯畔村…… 石窯畔村詳細(xì)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