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鶴山位于邛崍市城西3公里處,有一座如黛的山巒,巍巍古樸和郁郁青松掩著廟宇樓臺和文物古跡,這里便是聞名西蜀的白鶴山。
白鶴山之名,最早見于晉代史學家陳壽著的《益部耆舊傳》:"胡安臨邛人,聚徒白鶴山,相如從之受經。"宋代詩人陸游來臨邛游白鶴山有詩《次韻宇文使君山行》自注:"仙人胡安學道西巖,跨鶴升仙,山以此得名。"山上有一古寺,名鶴林寺。鶴林寺始建于隋、唐時為白鶴寺。宋代魏了翁《邛州白鶴山營造記》:"山故為浮圖之宮,自隋朝迄今,庵院凡十四所。"寺內所存大雄寶殿系明代英宗天順六年(1462)僧心顯重建,距今已有550年的歷史。其建筑為單檐歇山式。寺院現(xiàn)占地三十多畝,殿宇及配房共五千多平方米,有女尼二十多人,是省重點宗教活動點。寺院大門所刻的"鶴林寺"三字,是全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趙撲初所題楷書。
寺內大雄寶殿后面是臨邛八景之一的"書臺桂影",為紀念宋代常安民所修建的讀書臺。讀書臺,為清雍正二年(1724)重建。常安民臨邛人,曾任浙江轉運判官,開封府推官。為人耿直,因不附和權相蔡京而遭受排斥打擊,貶官回家,流落二十余年。后來被追贈為諫議大夫,為了紀念他而修建常公諫議讀書臺。讀書臺塑像早已毀,在1980年左右新塑南宋大詩人魏了翁像,已對外開放。
鶴林寺原第一道山門內左側的四明樓已毀,1989年集資重建于大雄寶殿后左側,登樓憑檻遠眺,心曠神怡,邛崍古城和西南蜿蜒秀麗山水風光盡收眼底。
出鶴林寺后門,古松夾道。在綠蔭沉沉,蔥翠欲滴之中高聳著有一塊丈多高的巨石,酷似兔子蹲地。巨石上面有兩塊長石,狀似兔子的耳朵,這就是傳說中的"玉兔石"。有關"玉兔石"的文字記載,最早見于宋代魏了翁的《鶴山營造記》:"白鶴有臺,玉兔有蹤。"鶴林寺后山的右側是人工從巖石上挖掘成大窟窿,名曰"點易洞"。相傳是西漢著名星相家胡安聚徒傳《易經》的地方。在點易洞一側是摩崖石刻彌勒佛像,它是沿西崖開鑿的石窟,
深兩米有余,高近十米。彌勒佛像是依巖石雕刻而成,身高近五米,跏跌于六方形之須彌座上。鑿于民國五年(1916),是國內摩崖石刻彌勒佛造像中最大而又是最年輕的一尊。白鶴山鶴林寺后山上,據(jù)《縣志》載有臨邛道士墓,即著名唐代詩人白居易寫的《長恨歌》中描述唐明皇李隆基請來臨邛道士為死去的楊貴妃招魂的優(yōu)美愛情故事,"臨邛道士鴻都客,致使精誠招魂魄。"臨邛道士墓雖已毀,但史話猶存,仍令人神往,思緒萬千。
景點位置
四川省邛崍市邛崍市西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