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安徽省處涇縣城西郊,總面積2147公頃,林木覆蓋率79.6%。由水西、獅子山、象山、湖山坑、百嶺坑和沿江等六大景區(qū)組成。公園內(nèi)峰巒起伏,疊嶂連綿,溪澗潺潺,清脆若弦,碧樹修篁,郁郁蔥蔥,古剎浮屠,氣勢恢弘,自然與人文景觀和諧統(tǒng)一。公園內(nèi)現(xiàn)有皖南事變烈士陵園、水西雙塔、寶勝禪寺、中國宣紙博物館、“百匾堂”和“三吳”紀念館
中國宣紙博物館是全球唯一一座系統(tǒng)展示中國宣紙歷史淵源和制作工藝的綜合性博物館。該館內(nèi)設有“百匾堂”、“三吳紀念館”和“古陶瓷館”三個獨立展區(qū),充分展示了古城涇縣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一為大觀塔,一為小方塔!皟蓛筛⊥缆柋炭,青冥如洗矗長虹。光連梵宇曇花潔,彩散諸天貝葉紅.只有輕鳶摩絕頂,想多古佛居當中.凌虛欲陟恣遐矚,蘚蝕苔封悵不窮。”清代詩人胡兆殷一首《水西雙塔》道盡了千年古塔的滄桑。
大觀塔建于北宋末年,外觀七層,內(nèi)12層,平面呈八邊形,每邊均有磚砌拱門,層層之間以疊澀法砌出短檐并層層出檐。檐下設仿木磚雕斗拱,每層轉(zhuǎn)角處以磚砌出半圓形倚柱.整體上給人以凝重、壯麗之感。內(nèi)部空間則顯得狹小厚重,光線明暗對創(chuàng)造出良好意境.塔身內(nèi)外壁嵌有石刻128方,是研究皖南宋代佛教建筑不可多得的資料。與太觀塔遙相對應的小方塔建于南宋紹興年間,故又稱紹興塔,七層四面,據(jù)有關資料記載,當初營建大觀塔一層一面耗資125貫,小方塔一層一面30貫,這也與當時社會的經(jīng)濟環(huán)境有關。但古代工匠卻巧運匠心,將大觀塔建造的宏偉壯麗,小方塔卻顯得小巧玲瓏,讓人不得不發(fā)自內(nèi)心地贊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大觀塔和小方塔一起,均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于隋唐年間,素有“皖南第一古剎”之美譽,亦享臨濟宗“黃檗祖師道場”之盛名。唐宣宗李忱為太子時曾在此出家隱居,并寫下“長安若問江南事,報道風光在水西”之名句。該寺與日本寶積寺、香港寶蓮寺同屬一宗。香火鼎盛,信士不絕,名播海內(nèi)外。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由入口紀念碑、主題廣場、主碑紀念廣場和無名英雄烈士墓四個紀念性空間序列配以皖南事變史料陳列室有機組合而成,整座陵園以-同志親筆題寫的“皖南事變死難烈士永垂不朽”紀念主碑為中心,結(jié)合山形地勢,將各紀念建筑組成一個完整有序、莊嚴肅穆的有機整體。
皖南事變烈士陵園及紀念碑采用了象征和隱喻的手法,以革命浪漫主義精神,來銘記皖南事變這一千古奇冤的悲壯事件。陵園曾先后被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百個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中國僑聯(lián)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先進單位”,全國一百個紅色旅游經(jīng)典景區(qū)之一。它已成為安徽省乃到全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窗口。
山體呈雄獅狀,為溶洞群景觀區(qū)。山中石灰溶洞密布,大者長達千米,小者可容數(shù)人,景色各異,氣象萬千。是人們尋幽探秘的極佳場所。
為自然生態(tài)保護區(qū)。景區(qū)內(nèi)峰巒疊嶂,樹木參天,翠竹掩映,溪澗清流,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既有梅花鹿、云豹、黑麂、白頸長尾雉、白鷴及揚子鱷等野生保護動物,又有紫楠、紅椿、銀杏等稀有珍貴植物,作為宣紙生產(chǎn)的主要原料青檀林遍布整個景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