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河鹽厘總局于清咸豐十年(公元一八六零年)設(shè)立,邑乘載:“(同治)三年,江督曾文正公親巡長淮,相度形勢,因鹽自西壩運往正陽,五河為適中之地,正可扼要盤查,遂為定制!
五河鹽厘總局,五河人稱“大卡子”,又稱“鹽卡”,故址在澮河(現(xiàn)稱漴河)入淮口,東側(cè)石砌圩臺上,黛瓦青磚,廊廡廻合。湘軍水師,駐扎鹽卡,虎距龍盤,威震遐邇。五河地處江淮平原,東臨海鹽產(chǎn)地,水路四通八達,物阜民豐。清末民初,淮澮商舶云集,一陣東風(fēng)過后,淮河船只鱗次有序,迤邐十里,一直排到五里墳,十里教;澮河船只一直排到故軍店(北店),等待過卡繳稅。
初,該處原是淮河岸邊一隅灘涂,淮河無堤,鹽卡稍北的王洼,是一片洼地,和淮河相連。水退時紅柴漫野,冰漲時濁浪滔天。鹽卡設(shè)立之后,國繞鹽卡很快有人聚居形成鬧市,櫓聲帆影,車水馬龍,場州商賈盈門,,金陵子弟滿座,從而促進了一衣帶水的順河老街的形成,成就了五河縣城當代的市井繁榮,是五河近代文明的發(fā)祥地。
日本人占領(lǐng)五河時,百業(yè)蕭條,鹽卡勢微。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五河水系改變,淮澮分流。八十年代因淮河清障,鹽卡拆除。
為打造水韻獨具皖北最美水鄉(xiāng),提升市民獲得感、幸福感,2019年,縣委縣政府投資5000萬元,傾心打造淮河公園,在原鹽卡遺址處設(shè)立地雕,旁邊老樹、花海,淮河中行船如梭,令人心曠神怡,成為五河又一地標式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