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山人故址位于徐州市云龍山第二節(jié)山之顛,自云龍山北門拾級登達(dá)山頂,半月形院門,門額上有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徐州知府田庚書寫的“張山人故址”5個隸字。走進院門,有平坦開闊、鋪有甬道的四方庭院,其東側(cè)便是放鶴亭,放鶴亭西側(cè)有飲鶴泉,泉亭相依已逾千載。距放鶴亭南20米,飲鶴泉南10多米處,還有一座建在高聳之處的小亭招鶴亭。放鶴亭、飲鶴泉和招鶴亭這三座古跡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故居西北角有一座涼亭,西南角有一間門窗玲瓏的小軒。這原是“御碑亭”,內(nèi)曾立有清高宗弘歷的《游云龍山作》詩碑。乾隆皇帝曾四次來徐州,幾乎每次必登云龍山,而且一定要留下一些“御制詩”標(biāo)榜風(fēng)雅的“御書”。如今乾隆為云龍山書寫的碑刻已移到放鶴亭后的碑廊里。這碑廊和廊北的船廳,如今也是張山人故居院中吸引游人的去處。院門上所寫“張山人”即北宋隱士云龍山人張?zhí)祗K。張?zhí)祗K(1041-?),字圣涂,自號云龍山人,家有花園、田宅,在云龍山西麓黃茅崗筑有草堂。他愛好詩書、花木和音樂。他父親張希甫、母親李氏以及他本人都深受道家哲學(xué)的影響,他醉心于道教,不婚,隱居云龍山上,以鶴為伴。蘇軾在徐州做知州時,與他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誼。蘇軾早年也曾受道家思想的熏陶。他仕途坎坷,政治上屢遭挫折,更助長了他放達(dá)曠逸的性格。因此,他與張?zhí)祗K感情十分投洽,蘇軾常常帶著賓客、僚吏甚至歌伎到放鶴亭來飲酒。蘇軾在徐州寫的大量詩歌中,張山人的名字頻頻出現(xiàn)。尤其散文名作《放鶴亭記》中更是對張山人超凡拔俗,-,有如野鶴閑云,過著比“南面而君”的皇帝還要逍遙自在的快活日子大加贊許。
彭城街道:彭城街道(駐燎原小區(qū)1號):面積2.01平方千米,人口68724人。轄10個居委會(蓮花、石磊、云龍、慶新、新生、曉光、戶部山、建南、燎原、興。! 彭城街道詳細(xì)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