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五臺山臺懷鎮(zhèn)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有臺內五峰”緊緊環(huán)抱:黛螺頂、菩薩頂、壽寧寺、靈應寺在四周的山脊、山頂上坐落,與腹地巍然高聳的大白塔相呼應,確實象雄偉壯闊的生座會預下面秀麗挺拔的“臺內五峰”。
簡介
黛螺頂,在臺懷中心寺廟集群區(qū)東,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從山下仰望,只見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間又聳起一座小山。山頂寺宇的山門和牌樓圍在樹木之中,常有云霧繚繞。小山形如大螺,盛夏草木萋萋,呈一片黛青,故山頂寺宇名為大螺頂,又稱黛螺頂。黛螺頂亦名大螺頂,又名青峰,古寺名叫佛頂庵。這處寺廟始建于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萬歷年間重修。清乾隆十五年(1750),改名大螺頂,寺內還有乾隆十五年(1750)御制的大螺頂碑記。至乾隆五十一年(1786),才更名為黛螺頂。
登黛螺頂的山路有兩條,一條沿北端的山脊而上,一條沿南端的山脊而上,兩條山路從山腳下分開,到山頂寺前交匯,如括弧形。北端的山路略緩而斜,南端的山路基本是直上直下。從南端山路上黛螺頂,在山腳下先經過善財洞。善財洞分上下兩院。上院創(chuàng)建于清乾隆年間,巖洞內曾掘出文殊、彌勒、善財童子銅像三尊,系唐代遺物。寺因以名。下院建于清嘉慶年間。善財洞現(xiàn)存建筑以下院為主,前有上下各三間的樓閣式建筑,中有前接抱廈的大殿,后有面闊五間左右前三出廊的大殿。中軸線樓殿的兩側,配以廂房,布局顯得平整。上院地勢陡窄,巖壁上砌數丈高的院臺基,上筑紅圍墻,象是黛螺頂的一條裙帶。上院建有主供善財童子的大殿,殿左側有巖洞,即為掘出善財等三尊銅像的原址。仁立觀望,俯仰之間,風景迥異。菩薩頂、塔院諸寺,紅墻碧瓦,翹檐飛甍,輝煌壯麗;黛螺頂翠色參天,白云輕撫,溢光流彩。
歷史
黛螺頂創(chuàng)建于明成化年間,明萬歷年間和清康熙、乾隆年間都曾重修和補修。寺內中殿檐臺下左側立有石碑,正面刻有乾隆十五年冬御制大螺頂碑記,對大螺頂作了較詳細的敘述。碑背面又有乾隆五十一年暮春月登黛螺頂御筆題詩:“巒回谷卷自重重,螺頂左鄰據別峰。云棧屈盤歷霄漢,花宮獨涌現(xiàn)芙蓉。窗前東海初升日,階下千年不老松。供養(yǎng)五臺曼殊像,者黎疑未識真宗!笔婧捅趁嫠枋龅镊炻蓓棧瑫r隔三十六年,景象卻迥然不同。這是由于帝王崇建,這里已“供養(yǎng)五臺曼殊像”。曼殊即是文殊的另一種梵語音譯。傳說乾隆屢欲朝拜五臺文殊,終因風大路險,沒能如愿,遂欲摹擬五座臺頂的五方文殊,總塑于此,以便朝會者到此參拜。黛螺項就是人們所說的“小朝臺”之處。五座臺項各有一尊文殊菩薩法像,人們轉遍五座臺項,朝拜了五尊文殊菩薩,叫“大朝臺”。黛螺頂把五座臺頂文殊菩薩的五種法像集中塑在一起,來到這里也就等于上了五座臺項,一次就能朝拜五尊文殊菩薩,所以就叫“小朝臺”。要把五座臺頂部轉遍,不具備較強的體質,沒有足夠的時間,是不行的。而登黛螺頂,來回有半天時間就夠了。同樣能了卻“朝臺”的心愿。所以人們常說:“不登黛螺頂,不算朝臺人!
布局
黛螺頂,是五臺山東臺頂延伸下來的一個小小的山峰,垂直高度只有400米。但站在清水河谷仰望,那坐落于高處與該山峰同名的黛螺頂古剎,相當于一幢130多層高的摩天大廈,也是夠高危的了,要想登頂,絕非舉足之勞。所以攀登之前,有必要按自身條件從三條途徑中首選其一。要步行,右有新路,左有古道。新路,系1991年修,全長108米,凈寬2.2米,全部用五臺山青石鋪成,共有1080級臺階,起名叫“大智路”。關于這路名和臺階的級數,都與佛教常識有點關聯(lián)。
大智路
要至黛螺頂,必登大智路,大智路青石輔成,全程共計1080個臺階。登上大智路,煩惱頓消,登頂之后就看到了黛螺頂的牌樓,石獅和山門了。黛螺頂坐東面西,寺宇不大,占地3000平方米,內有殿堂僧舍48間。中軸線上由西向東依次有天王殿、旃檁殿、五文殊殿和大雄寶殿。天王殿,面寬3間,單檐硬山頂,內塑四大天王。旃檁殿坐落在六角臺基上,邊長為10米,上部為六角重檐攢尖頂,內供釋迦牟尼,即旃檁佛。五文殊殿,面寬5間,單檐歇山頂,四出廊,無斗拱,內供五方文殊。大雄寶殿,面寬5間,19.2米,進深9.6米,單檐硬山頂,五脊六獸,前出廊,內供銅鑄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和帝釋天、大梵天、迦葉、阿難,兩山為十八羅漢彩塑。
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文殊菩薩在諸菩薩中智慧第一,故又稱“大智”文殊。大智路由此而得名。
1080級臺階是“十界”各有“百八”之意。十界,也稱六凡四圣。佛教將佛與眾生分為10大類,總稱為十界。十界各有“百八”,合起來就是1080,其中包括“百八煩惱”等等。據僧人們講,走在大智路上,踏1080級臺階,能給人增添智慧,消除煩惱,逢兇化吉,一生平順。此路是由臺灣高雄-寺住持開證法師捐款50萬元人民幣,由山西省宗教局和省佛教協(xié)會等有關部門支持修建的。走這條路比較近,但直上直下,對于年老體弱的游客來講走起來比較費勁。
左邊是古道,坡度舒緩,小徑回環(huán),雖多少繞點遠,但攀登起來不太費勁。
除此而外,還有條捷徑,那就是1995年8月修建的空中索道。坐在纜車上不用費力,幾分鐘便可到達離寺門不遠的平臺上。不過,坐纜車需要付費。
楊林村:楊林村位于佛教圣地五臺山中心區(qū),所轄楊林、營坊、太平街、金界寺四個村民小組,共380戶,840余人。全村耕地面積僅有20畝,營林面積高達2648畝。由于地理優(yōu)勢,楊林村始終高舉旅游龍頭。在旅游業(yè)上作文章,全村經濟總收入571.5萬元。其中旅游收入393.5萬元。人均純收入3136元。全村共有黨員61名,今年培養(yǎng)積極分子25名。在2005年支部、村委換屆時,成…… 楊林村詳細信息++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