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村位于韓寺鎮(zhèn)南部,距鎮(zhèn)政府1公里,東臨中牟至刁家公路,南臨丈八溝,北臨堤里小清河。全村由古城、小王莊兩個自然村組成。共9個村民組,3670人。轄區(qū)總面積4530畝,其中耕地面積4130畝,主要種植作物有大蒜、西瓜、棉花、花生等,2014年人均純收入9537元。無村集體經濟,固定資產包括村委辦公室、辦公設備、變壓器、農電設備、遠程教育設備等,共計約300萬元。
古城人多地少,主要種植經濟作物,是農業(yè)發(fā)展的典型村,在村兩委的努力下,村內穩(wěn)定,曾多次被省、市評為“五好”村黨組織等榮譽稱號。村內有小學、幼兒園,小學經過1995年進行重建,2013年新建現(xiàn)代化幼兒園1所。
古城村因村邊有座古城遺址而得名,相傳是古代的“箜篌城”。據《中牟縣地名志》記載:“古為箜篌城(城址尚存)。秦代名曲遇聚,漢高祖大戰(zhàn)秦將楊熊于此。明稱邢鐵寨。清名古城村,簡稱古城。東西主街,聚落成長方形。古城西北兩面城垣尚存,夯土層清晰可辨。四角有高臺,西北角最大,高達1.5米。城外有古墓群,出土文物有銅刀、銅腰扣、銅箭頭、灰陶倉、灰陶罐、布幣、漢五銖錢等”。古城遺址及古墓群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這一代農民翻地打井,經常挖到古墓、拾到箭頭等古物。
“箜篌”經專家考證,是一種起始于我國的古老的彈弦樂器。2009年8月,鄭州大學歷史文學院教授張誠和考古工作者對中牟縣韓寺鎮(zhèn)古城村箜篌城遺址的夯土層考證后認為,遠古時期的箜篌城,周圍水草豐盛,竹林繁茂,為造樂器提供了很好的原料,箜篌城應屬商代遺存,中國第一個樂神“師延”及其后代可能在此繁衍生息并締造了中華民族的“音樂之聲”。北宋初年《太平寰宇記》載,“箜篌城在中牟縣東南20華里,昔師延在此造箜篌,以悅靈公”!绑眢蟪恰,應該是古代集中制造箜篌這種樂器的城池。
現(xiàn)在的古城人把箜篌城遺址稱為“老城頭”,關于“老城頭”村里流傳著很多傳說,其中有這么兩個傳說流傳最廣:一是“金馬駒”的傳說。相傳在“老城頭”的主峰下,藏著一個金馬駒,每到黃昏以后,金馬駒就要從里面出來,在曠野里撒歡,渾身散放金光,同時身上發(fā)出悅耳的響聲。這雖然只是一個神話傳說,但是近三十年的時間里,在金馬駒出現(xiàn)的地方,陸續(xù)有三人從地里撿起三塊金磚,其中兩人為古城村人,他們至今都還健在。二是“鼓”城傳說。傳說箜篌城是一塊風水寶地,這里整天煙霧繚繞,琴聲不斷,神仙每每路過于此,都要駐足細聽,有時聽到入神處,神仙還要合著樂聲手舞足蹈一番,時間久了,神仙便決定在此建造一座城市,把這里變成人間天堂。在一個晴朗無風的夜晚,等人們都熟睡了,曠野里一片寧靜,神仙們便開始施工了,到天亮,這里就要“鼓”起一座城市。鄰村的農婦趕集買鴨子,因為路遠,半夜就起床上路了,路過古城村的時候,老遠就看到前面什么東西越鼓越高。農婦嚇壞了,為了壯膽,她拍了幾下雞子,雞子便叫了起來,先是一個雞子叫,不一會越來越多的雞子叫了起來。這一叫不要緊,可神仙們還以為天快亮了,本來一夜可以“鼓”好的城市,看來完不成任務了,于是,神仙們慌亂了。不得不匆匆收兵。天亮后,田野里留下一道高高的土堆,是神仙們的“半拉子”工程。這就是“鼓”(古)城的傳說。
小王莊和古城屬同一個行政村,是一個小自然村。位于韓寺鎮(zhèn)政府南1.5公里。全村共有3個村民組,942人,轄區(qū)總面積1530畝,其中耕地面積1130畝,主要種植有大蒜、西瓜、棉花、花生等作物。2014年人均純收入9537元。
清乾隆年間,王姓由縣東蒜王遷此成村,因村小而得名,F(xiàn)村內有王、陳等姓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