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翟坡在新鄉(xiāng)市區(qū)中心西南10.3公里,翟坡鄉(xiāng)人民政府駐地2公里,崗頭排南岸。365戶,1571人,除漢族外,蒙古族3人。耕地2 850畝,機井35眼,大部分為引黃自流灌溉。
唐時,村南有大泊,翟姓在泊北居住(年代無考)故名北翟泊。據(jù)大素觀碑和《呂氏族譜》序載:“元代,呂氏從南陽府苑縣西亭遷此!泵骱槲溟g,仕工部郎中;為應天府(今南京)丞,仍沿用原名,后演變成今名。
清乾隆七年(1742年)屬西路十三都。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屬三西區(qū)。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屬大召營鄉(xiāng)。1948年屬三區(qū),1955年屬大召營中心鄉(xiāng),1958年屬大召營人民公社,1976年1月1日始屬翟坡人民公社,1983年屬翟坡鄉(xiāng)。
聚落沿古沁河大堤頂。長方形,面積14.8萬平方米,主街4條,瀝青路面。新村舍向北、東擴展,原村舍主宅大部改建,磚木、水泥預制構件結構,多兩坡瓦房,間有平房。村委會、供銷社、面粉廠、衛(wèi)生所在村中部。村西南有蘋果園,西有魚塘,東有預制廠。農業(yè)為穩(wěn)產高產區(qū),以小麥,玉米、棉花為主。糧食總產103.2萬公斤,年畝產726公斤,人均糧食658公斤;棉花1 300畝,占耕地面積46%,多棉麥間作,總產13.5萬公斤,畝產104公斤。工農業(yè)總收入349.9萬元,人均純收入931元,比1978年增長4.8倍。村西有小學,教師7人。村瀝青路通鄉(xiāng)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