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蔭山房位于廣州市番禺南村。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清同治六年(1867年)起建,同治十年建成。坐北向南,占地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著稱,為清代粵中四名園之一。進門過小院,便到余蔭園門旁,懸掛點題的“余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云深!钡哪韭(lián)。園門前右邊植夾墻竹,頗有特色。園中建筑沒有中軸線,自由散點布局,以石拱風雨廊橋為界,分為東西兩區(qū),東有玲瓏水榭、臥匏廬、楊柳樓臺、孔雀亭和來薰亭;西有深柳堂、臨池別館。園內遍植四季花木,具有玲瓏典雅的嶺南園林特色。深柳堂、玲瓏水榭是園中的精華所在。深柳堂在園內臨池北岸,歇山頂,面寬12.55米、進深9.55米,臨池有抱廳廊,檻墻上套滿洲窗,中設隔扇。堂內中央雕蟠龍、蝠鼠藻井。明間設“松鶴延年
美森歡樂營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興業(yè)大道(地鐵4號線維修站旁),占地800多畝,目前已經(jīng)投入使用的活動項目包括 :彎月飛車、飛天轉椅、地下河探險、激流探險、森林探險、滑草飛車、越野追逐車、越野賽車、越野跑車、碰碰車、碰碰船、飛碟車、小跑車、旋轉飛機、叢林飛鼠、青蛙跳、暢游鬼屋、水上樂園、軍事障礙、巧奪天宮、行運滾筒、沙灘排球、足球場等等。 食宿方面,美森歡樂營內有2個學生食堂,可以同時容納1600人同時進餐;有8個老師休閑區(qū),總共可以容納500名老師和司陪導游同時進餐;有150組野炊灶具,可以同時容納1500人進行野炊;有20組固定燒烤灶具和50組移動式燒烤灶具,可以同時容納700人進行燒烤;有露營帳篷300頂,可以容納1200人同
植地莊抗日戰(zhàn)役紀念碑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里仁洞村植地莊的垯沙崗,紀念碑后有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墓。建于1956年10月31日,1992年12月重立。坐西北向東南,用花崗巖砌筑平臺,平臺占地面積為160平方米,碑體分三級,頂部正中用紅色花崗巖砌筑四層“梯”形碑座,上面矗立一座8米高的紀念碑,碑身分成四節(jié),逐節(jié)收窄,下兩節(jié)為方柱體、上兩節(jié)為圓柱體,碑頂部雕飾“寶珠”。在第二節(jié)正面中間,豎刻燙金大字“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烈士紀念碑”,下款刻“鄭少康”。該紀念碑紀念在植地莊抗日戰(zhàn)斗犧牲的英烈們,弘揚他們英勇抗日的愛國主義精神,是我區(qū)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之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烈士墓是當?shù)卣疄榱思o念1944年7月26日抗擊侵華日軍在植地莊戰(zhàn)
沙邊窯遺址位于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市頭村沙邊自然村東面,年代為宋,類別為古遺址。2008年12月,被公布為第七批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保護范圍:鑒賢崗遺址:將窯址所附山體納入保護范圍,東距窯址邊緣約7米,北距窯址邊緣約6米,西距窯址邊緣約20米、南距窯址邊緣約10米。后底崗遺址:將窯址所在山體納入保護范圍,東至窯址所在山崗與東側平地邊界,北至窯址所在山崗陡坎外緣邊線,西至窯址與沙邊村之間陡坎護坡的上邊線,南至距窯址中心文物保護碑約26米處的山崗南山腳線。建設控制地帶:鑒賢崗遺址:東距窯址邊緣約30米,北距窯址邊緣20米,西窯址邊緣約20米,南距窯址邊緣4-20米,局部至現(xiàn)狀路邊。后底崗遺址:東從保護范圍外延約25米,北至窯址所在山崗緩坡與耕地
忠孝廉節(jié)牌坊位于番禺南村鎮(zhèn)板橋村黎氏宗祠內。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坊為四柱三門三樓的石構建筑,作宗祠儀門。明間面闊3.40米,次間闊1.80米。四柱均有石鼓夾撐,樓檐有磚雕牙斗栱,龍船灰脊。石砌儀門兩側復有磚砌側門,側門上方作券拱狀。鑲有石刻門額,儀門正中額刻“忠孝廉節(jié)”,背面刻“汗青留照”,附有“乾隆丙戌年重修”字樣,左右側門正面門額為“國干”“家型”,背面為“存愛”“□□”。儀門次間眉額前后均有碑刻贊詞。正面左是余姚、盧文紹為黎遂球題,右是翁方綱為黎天性題,背面左是凌魚為黎瞻、黎鶴嶺題,右是黎乾學為黎道娘、凌安人題。1989年廣州市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蔣氏宗祠位于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市頭南約大街,是市頭村當?shù)卮笞迨Y氏宗族規(guī)模最大的祖祠,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到清康熙五十年重修擴建后座,嘉慶三十八年再重修,加高前座。蔣氏第20代傳人蔣熾祥介紹,這座大宗祠背后有著許多小故事,并見證了番禺人民與外國侵略者抗爭的歷史。蔣氏宗祠坐北向南,前面是一開闊地坪及小河,東西兩旁堅立有旗桿夾,上面有“光緒二十九年優(yōu)貢生第二名蔣遷”等文字。該祠整體結構為三進兩天井,正面為主體建筑。三進是硬山頂龍船脊傳統(tǒng)祠堂建筑,通進深48.95米,面積807.68平方米。站在蔣氏宗祠前,可以看到前座足足有6米多高。蔣熾祥介紹,這里的背后有著一段故事!霸仍诖遄永,我們蔣氏因為窮,經(jīng)常被其他人欺負。后來找了風水師來看,說
市頭村距離市橋10公里,離南村鎮(zhèn)中心2公里,緊靠市新路,離地鐵四號線新造站10分鐘車程在建的地鐵七號線途經(jīng)本村,交通非常便利。本村地理位置優(yōu)越、環(huán)境優(yōu)美。東面與新造鎮(zhèn)相鄰緊鄰黃埔大橋,南面是南村鎮(zhèn)中心, 西面是廣州雅居樂花園,北面是珠江、廣州大學城。市頭村姓氏眾多,蔣氏宗祠、梁氏宗祠、陳氏宗祠、吳氏頌慈樓等祠堂保留較為完整。其中蔣氏宗祠是南村鎮(zhèn)現(xiàn)規(guī)模最大的祠堂之一,也是村內古建筑群當中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濃厚的嶺南建筑文化特色。
板橋村位于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東北面,距南村鎮(zhèn)政府約1公里,相鄰自然村南與南村為鄰,東連羅邊村,北接市頭村,西是博厚。板橋村始建于宋朝。因四周有河涌環(huán)繞,主要靠木架板橋與周邊村莊溝通,故名板橋村。板橋村現(xiàn)存祠堂有3座。其中,黎氏宗祠,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乾隆丙戌年(1766)。該祠是愛國詩人、抗清名將黎遂球(1602—1646)的專祠。祠堂頭門上懸掛的木匾陽刻“北正名宗”四字,儀門石牌坊正面石額刻“忠孝廉節(jié)”,背面石額刻“汗青留照”。1989年12月,該祠堂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還有廖家祠,經(jīng)修葺后仍保持大部分原貌。忠孝廉節(jié)牌坊位于番禺南村鎮(zhèn)板橋村黎氏宗祠內。建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坊為四柱三門三樓的石構建筑,作宗祠儀門。明間
市頭蔣氏宗祠位于南村鎮(zhèn)市頭村市頭大道南1號,年代為清。市頭村蔣氏先祖,奉政大夫紀念祠。三間兩進,始建于明代嘉靖十五年(1536),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和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重修,存清代建筑風格。祠堂裝飾較為豐富、精彩,梁架、柁墩、雀替雕有栩栩如生的戲劇人物、花卉、動物等裝飾圖案。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市頭蔣氏宗祠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官堂康公古廟位于南村鎮(zhèn)官堂村鎮(zhèn)東路2號,年代為清。始建于宋代,清康熙甲申年(1704)重建,清代至民國多次重修。廟內供奉華光大帝神像,該廟內的壁畫技藝高超、灰塑精美,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存有碑刻7塊,保存完好,是研究番禺宗教文化的珍貴實物。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官堂康公古廟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鄔氏大宗祠位于南村鎮(zhèn)南村村南山大道,年代為清。番禺明清四大祠堂之一。廣三路,深三進,始建于清咸豐五年(1855),光緒五年(1879)重修后堂,光緒七年(1881)加建儀門。祠堂規(guī)模較大、裝飾精美,其歷史與藝術價值較高。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鄔氏大宗祠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瑜園(又稱“小姐樓”)位于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qū)南村鎮(zhèn)羅邊村北大街余蔭山房東側。該建筑建于清光緒十八年(1892)。坐北向南,園林式二層古民居,是在余蔭山房落成后20年鄔彬侄兒鄔中瑜添建的一座樓臺,是女眷居住的地方。總面積2073.26平方米。該建筑頭門為青磚墻,花崗巖石門夾,裝木板門,門頂鑲石額一方,陰文楷書刻“瑜園”二字,又稱為“小姐”樓。主樓左側為小花園,園中遍植四季花卉果木,四周以夾墻竹遮蔭,小姐樓內各建筑間又以風雨廊相互連接,突出了嶺南園林的特點建筑。1993年8月,公布為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番禺黎氏宗祠又叫黎永思堂,位于廣州市番禺南村鎮(zhèn)板橋村。為紀念抗清名將、愛國詩人黎遂球的祠堂。原建于廣州城東仁厚里,因兵燹毀廢。后黎的長子延祖于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在板橋村的黎永思堂塑像祀之,重建蓮須閣,藏其遺書,今閣已毀。宗祠坐北向南,四進深,頭門外兩側設翼墻,前立照壁及旗桿夾一對。第一進為頭門,第二進為石牌坊(參見第三章第四節(jié)之二《忠孝廉節(jié)牌坊》條),第三進為中堂,第四進為后寢。頭門,寬14.95米、深7.84米,鑊耳封火山墻,磚木結構,青磚紅砂巖石墻裙,正脊灰塑古脊飾。門額匾刻“北正明宗”。中堂,面闊三間14.9米、進深三間11.8米,硬山頂,梁架構件及裝飾簡樸。后寢,面闊三間15.2米、進深三間11.7米,明間后設神臺
叢桂坊門樓位于南村鎮(zhèn)員崗村桂桂坊大街二巷,年代為明。又名“博陵石坊”,始建于明代,清乾隆己丑年(1769)重修。全門樓由鴨屎石、花崗巖石混合砌筑而成,為兩柱一間二樓牌坊。通高約7米,門樓造型獨特,磚雕精美,保存完好,對研究番禺古代門樓建筑具有很高的價值。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叢桂坊門樓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
南村公社涌口水閘位于南村鎮(zhèn)市頭村涌口自然村村口,年代為二十世紀50年代。水閘扼守整個南村鎮(zhèn)出河口,對全鎮(zhèn)的河涌水網(wǎng)起到調節(jié)作用,建成到今仍在發(fā)揮其調節(jié)水流,保護耕地和村莊的作用,是區(qū)內現(xiàn)存較好的水利設施之一。2010年11月8日,番禺區(qū)人民政府辦公室公布南村公社涌口水閘為第一批番禺區(qū)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