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歷史概述
[2013-3-9 22:34:39]
歷史沿革
據近年考古工作發(fā)現(xiàn),一萬多年前,武漢地區(qū)已有先民生息繁衍。市郊黃陂的盤龍城遺址,考證為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也是迄今為止在長江流域發(fā)現(xiàn)的唯一商代古城。武漢在夏代屬荊州,殷末屬南國,周初屬周南,秦屬南郡,漢屬江夏郡。東漢后,江北先后置沌陽縣(公元25年)、石陽縣(三國時期)、曲陽縣(280年)、曲陵縣(305年)、漢津縣(597年)、漢陽縣(606年);江南先后置沙羨縣(25年)、汝南縣(378年)、江夏縣(589年)。明成化年間,龜山以北的漢水支流逐漸成為漢水入江主流形成武昌、漢陽、漢口的三鎮(zhèn)格局。武昌這名始于孫權以鄂城為都時,寓“因武而昌”之意。與江北漢陽有“雙城”之稱。明代以后,漢陽所屬之夏口鎮(zhèn)商業(yè)勃興,成為全國“四大名鎮(zhèn)”之首。武陽夏三鎮(zhèn)的統(tǒng)稱棗“武漢”開始被使用。1926年12月,國民黨中央執(zhí)行委員、國民政府委員臨時聯(lián)席會議確定“確立國都,以武昌、漢口、漢陽三城為一大區(qū)域作為‘京兆區(qū)’,定名武漢”。1927年4月16日,成立武漢市政委員會,這是統(tǒng)一建市的開始。隨后分分合合,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正式成立,武漢市的名稱至今保持不變。1986年12月,國務院公布武漢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重大事件
武漢歷史上曾是魏、蜀、吳三方鏖戰(zhàn)之地,千余年中發(fā)生過許多戰(zhàn)事和重大事件。進入近現(xiàn)代更是波瀾壯闊。1837年,林則徐任湖廣總督期間,在武漢嚴禁鴉片,開中國禁煙之先河。1861年,根據中英《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有關條款,漢口對外開埠,英、德、俄、法、日相繼建立租界,成為國中之國。1889年,總督張之洞推行“新政”,開工廠、辦學堂、練新軍……,為武漢的近代化打下堅實基礎。1911年,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辛亥武昌首義,一舉推翻清王朝,結束了中國兩千年的封建帝制。1921年,武漢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領導工人農民進行革命斗爭。1922年,江岸車站為京漢鐵路全線罷工總指揮部,2月7日反動派殘酷鎮(zhèn)壓,全國工人運動轉入低潮。1926年,北伐勝利,國民政府由廣州遷都武漢。1927年,汪精衛(wèi)為首的武漢政府策劃了“七·一五”反共事件,大革命遭到失敗。同年,中共中央在漢召開“八七”會議,結束了投降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針。1938年10月25日-1945年8月15日,武漢被日軍強占。1949年5月16日,人民解放軍解放武漢。新中國成立后,武漢被定為冶金、機械為中心的工業(yè)城市,建立一批大型、重點工廠。1954年,武漢出現(xiàn)百年罕見的特大洪水,8月18日15時,武漢關水位達到29.73米,舵落口水位達到29.89米,經過全市歷時百天的防汛斗爭,武漢人民戰(zhàn)勝了特大洪災,確保了武漢的安全;1957年10月,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這是第一座橫跨長江的鐵路公路雙層橋。1984年,黨中央和國務院批準武漢實行經濟體制改革試點與計劃單列。1987年,以武漢為中心由長江沿岸17個地區(qū)組成“武漢經濟協(xié)作區(qū)”。
延伸閱讀: